4月11日上午,法学院与延吉市建工街道在延春社区举行基层法治与法治人才培养共建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法学院副院长景明浩,法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韩昌善,建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红丹,市人大常委会建工街道工委副主任韩昌学共同参加活动。此次合作以“法学赋能基层治理”为核心,紧扣“基层法治建设”与“法治人才培养”双主线,通过高校与地方基层资源深度融合,构建“法学教育实践路径创新、社区法治服务能力共促” 的双向赋能“共生模式”,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法治人才动能与治理创新活力。
延吉市建工街道延春社区依托四大品牌平台,探索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矛盾化解的特色路径。一是“熟人社区”情感治理。主要发挥朝鲜族聚居社区“邻里相熟、文化相通”优势,以“情感联结+民族认同”为基础,建立社区矛盾预警机制。二是“雨荷调解室”柔性解纷。创新“双语调解+心理咨询”模式,由社区干部、法律志愿者组成调解团队,年均化解纠纷2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5%。三是“雨荷警校”平安共建。联合辖区派出所开展法治教育,培育“法律明白人”队伍,强化居民法治意识。四是“五老工作室”经验传承,整合老党员、老教师等社区贤达力量,通过“炕头议事”“庭院讲堂”等本土化方式化解邻里矛盾。建工街道陈红丹主任指出,延春社区“四维治理”模式充分体现了社区“法理情融合”的治理智慧,为校地合作提供了鲜活实践场景。

座谈时双方围绕“理论实践化、服务专业化、治理科学化”目标,构建“三维一体”合作体系达成了共识。
景明浩副院长与陈红丹主任分别代表延边大学法学院、建工街道郑重签署《基层法治与法治人才培养共建合作协议》。此次签约标志着高效与地方基层合作从前期调研迈向实质落地阶段,为边疆民族地区探索 “法治理论研究 — 实践场景转化 — 人才培养反哺” 的闭环模式奠定了制度基础。

未来,双方将计划拓展合作领域,建立纠纷调解案例库,并依托延边大学研究优势,探索社区治理合作新模式。
(撰稿人:韩昌善 一审:韩昌善 二审:景明浩 三审:王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