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以此次评估为契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评估,用最扎实的工作成效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1、新一轮审核评估有哪些程序,我校何时参评?
新一轮审核评估有评估申请、学校自评、专家评审、反馈结论、限期整改、督导复查六项程序。
我校线上评估时间为:2025年9月15日-10月10日;
专家入校考察:2025年10月15日-10月17日。
2、评估专家组是如何选派和组建的?
评估专家统一从全国审核评估专家库中产生,专家组人数为15—21人(其中入校专家5—9人)。原则上,外省(区、市)专家人数不少于评估专家组人数的三分之二、专家组组长由外省(区、市)专家担任。成员构成覆盖高校党建、思政、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主干专业、德智体美劳领域及行业企业专家,增强评估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状况全面考察、联合“会诊”的力量。
3、新一轮审核评估线上与入校“一体化”评估如何实行?
线上评估与入校评估“一体化”设计是评估方法手段上的创新,也是不同于上轮评估的亮点特色,更是评估思想理念上的丰富和发展。
线上评估环节强调“做全做深、观测常态”,是要充分发挥线上评估考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调动更多的专家资源、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更加全面、深入地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常态进行审核。
入校评估则强调“做准做实、减负增效”,仅由 5-9 位专家组成入校评估专家组,弹性安排入校天数,不要求全面考察,不设置规定动作,着力印证存疑问题。线上评估与入校评估互相补充、融会贯通,凸显审核评估为学校发展“诊断开方”的初心。
4、专家线上、线下评估时长一般多久?
线上评估一般2-4周完成,期间专家通过线上阅读自评报告及其相关材料,听课,调阅课程教学大纲、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与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访谈,对参评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全貌”进行全方位审核,查找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形成个人线上评估意见与问题清单,梳理、整理问题清单并确定需要入校深入考察的问题。专家入校评估时间2-4天。
5、审核评估专家常用的考察方法有哪些?
专家常用的考察方法有6种:深度访谈、听课看课、校内外考察走访、文案审阅、问题诊断、沟通交流。
一是深度访谈。访谈形式以一对一访谈为主,访谈对象包括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离退休人员,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五个度”进行。
二是听课看课。目的是实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状态,学生的听课状态,教材的选用,师生互动情况,实验情况,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情况及效果,听课看课的方式、时间由专家灵活掌握,可能听一节完整的课,也可能只听10分钟,还可能专家不进教室查看学生到课、学习状态、教师状态等情况,一般每位专家听课门数不少于3门。
三是校内外走访考察。“走访”是指对校内教学单位、职能部门、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用人单位的考察,着重看学校的中层、基层是如何做的,效果如何,是否能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有保障,是否满足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考察”特指专家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室、实验实训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网络中心等)能否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和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食堂、宿舍等学生生活设施能否满足学生生活需要进行的考察。专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考察场所。
四是文案审阅。专家对教学文档、支撑材料、毕业论文(设计)、试卷、人才培养方案等材料进行查阅,每位专家须调阅2个以上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不少于3门课程的试卷和试卷分析报告;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查阅,主要考察选题来源、结合社会实际选题比例、指导教师资格和指导质量、答辩过程和环节、过程管理、论文质量等;对于试卷则是重点查阅试卷的出题质量、试卷分析、成绩是否呈正态分布等方面,以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水平。
五是问题诊断。第一对多种相关信息相互映证的兼听并收法;第二考察一个专业(院系)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线贯穿法;第三对薄弱方面多渠道检验的弱项核实法;第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上下贯通法。
六是沟通交流。针对不同的人员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做好与同组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共享考察结果,增加考察信息量。
6、审核评估专家调阅的教学档案材料的范围一般是几年?通过什么方式线上查阅材料?
审核评估专家调阅的教学档案材料的范围一般是3年。参评高校上传评估材料和评估专家线上评估阶段查阅案头材料、调阅教学档案材料等任务,都通过教育部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系统”完成,参评高校无需自行建设审核评估专家线上评估系统。
7、评估专家听课的重点是什么?
评估专家通过听课,重点考察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逻辑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教学方案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恰当、是否具有良好而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否提升了学生的兴趣、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情况等,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也注意观察同学们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否有记笔记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