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建设和改革,深入推进质量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便于全校师生深入理解审核评估的实质内涵、精准把握审核评估的规范要求,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百问百答》第五期,供全校师生学习使用。
1、参评高校开展评建改工作应注意哪些方面?
高校的评建改工作是审核评估的基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确理解审核评估,要超越工具性的视角,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评估,以审核评估为契机,对本校人才培养状况、培养质量全面深入的自我审视和不断的自我改进。专家组与高校评估目的一致,都是为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二是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情况作为自评报告撰写的“必答题”;围绕中心任务,体现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筑牢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范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正确的评估价值取向。高校要以“平常心、正常态”看待评估,要客观清醒地认识本科教育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深入思考内涵发展的方向与举措。自评工作始终要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做到不回避问题、不隐瞒事实、不弄虚作假、不夸大成绩。
四是要处理好审核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积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处理好自评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使高校的评建工作融于日常的教学工作、质量保障体系与质量文化建设工作之中;处理好自评工作与整改工作的关系,保证评建改工作长链条开展、常态化推进。
2、参评高校如何准备新一轮审核评估相关材料?
高校应从基本材料、教学档案、支撑材料、引导性材料等方面准备评估资料。
一是基本材料。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等应该作为评估的基本材料,上传至评估管理系统,不能等到专家需要时再临时提交;同时,上一轮审核评估的反馈意见和整改情况须作为基本材料上传评估管理系统,整改成效应该有明确的支撑。
二是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高校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基本材料,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证据”,包括课程大纲、试卷、毕业设计(论文)、实习实践等过程性与终结性材料。教学档案按高校日常管理规定存放,无需做特定的整理,应保证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在审核评估期间按要求上传,切忌突击整理和弄虚作假。
三是支撑材料。《自评报告》等评估材料中的所有结论,应有充足的数据和事实支撑,不能只有结论,没有事实陈述和证明支撑。支撑材料指用于支撑或证明自评报告所述内容的相关材料,主要包括管理文件、教学资料、学生学习档案、各类记录性材料、合作协议或其他佐证材料等。支撑材料以高校教学档案为基础,与教学档案有交叉的部分无需单独整理,可依据所支撑的项目和要素提供材料索引,以方便专家查找、审阅。
四是引导性材料。主要包括高校职能部门、教学机构、学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单位等材料,教学活动安排和人员目录,如校历、当周课表、教师名单、学生名单等。
3、新一轮审核评估中的“1+3+3”报告是什么?
新一轮审核评估以立体多维的视角全面客观地评价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建立了以《自评报告》为主体,以《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在校生学习体验调查报告》《教师教学体验调查报告》3份过程性报告和《本科生就业数据分析报告》《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报告》3份结果性报告为两翼的“1+3+3”多维立体评价体系,为高校和评估专家提供更加丰富的评估依据。
4、参评高校已通过教育部认证的专业(课程)有效期内如何免评?
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二级及以上师范类专业认证、医学类专业认证并在有效期内的专业(课程),可申请免于评估考察,无需提供课程信息、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相关材料,但与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内容,专家仍可考察、了解。如需免评,学校要在《申请报告》中专门提出,并在《上轮评估整改情况说明》中加入有关专业持续改进情况的描述。
5、新一轮审核评估倡导“质量共同体”理念的初衷和用意是什么?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宗旨是“对国家负责、为学校服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既保证对国家负责,守好底线,又体现为学校服务,旨在引导督促高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本科人才培养规律,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从本质上看,新一轮审核评估不是要给高校评出“优良中差”、划分等级,而是通过评估机构、评估专家对学校进行“会诊”,当好“医生”和“教练”,发现学校真正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新一轮审核评估倡导“质量共同体”理念,强调为高校服务而非“猫鼠游戏”,参评高校、评估专家、评估机构形成一个质量共同体,围绕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同题共答,共同研究推进,这就要求学校以“平常心、正常态”看待评估,变“要我评”为“我要评”,坚持问题导向,直面自身短板,深挖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形成高质量“问题清单”。学校可就自评和他评中提出的问题与评估专家互动、研讨,共商持续改进提升之策。
6、参评高校须重点关注哪些“红线”要求?
新一轮审核评估对标国家基本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规定,在指标体系中设置“红线”和“底线”要求,体现国家对所有参评学校的刚性约束。在定性指标中,通过增设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等方面的立德树人“负面清单”,关注高校办学“红线”。
在定量指标中,通过设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基本办学条件、学生发展与支持服务方面的要求等“统一必选项”,列出了办学“底线”标准,其中第二类评估办学“底线”标准有17个。
对于突破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底线等问题突出的高校,教育部和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约谈负责人、减少招生计划、限制新增本科专业备案等问责措施。
7、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中重要的量化指标有哪些?
(1)思政课专任教师与折合在校生比例≥1:350。
(2)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总数与全校师生人数比例≥1:100。
(3)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20元;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40元。
(4)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元。
(5)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
(6)学生毕业必须修满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数≥2学分。
(7)劳动教育必修课或必修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学时总数≥32学时。
(8)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人文社科类专业≥15%,理工农医类专业≥25%。
(9)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
(10)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与学校应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的比例为100%。